全国科普月的科技热潮席卷校园,2025安徽省科技志愿服务专家团全省校园巡讲活动如期走进太湖县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太湖高职专业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学子齐聚会场,在安徽工程大学刘永明副教授题为“未来已来,走进智能时代——AI技术与应用”的讲座中,从身边AI场景切入,深入理解机器学习核心技术,读懂智能技术的价值。
讲座中,刘永明副教授以“学生日常”为锚点,用生活案例引出机器学习核心技术。“大家期末复习时会整理错题、总结题型,AI机器学习其实和这个过程很像。”刘教授先以“豆包辅助解高数题”演示开场——输入复合函数问题后,豆包能分步解题并标注易错点,他随即点明:“这背后就是机器学习在发挥作用,它能通过‘学习’大量解题案例,掌握解题逻辑,就像我们通过刷题掌握知识点。”
随后,刘教授聚焦机器学习展开细致讲解,全程避开复杂公式,用学生熟悉的场景类比技术原理。他将机器学习的核心过程拆解为“数据收集-模型训练-结果输出”三步:把“收集海量学习资料”比作机器学习需要的“数据输入”,强调数据质量和多样性就像“复习资料的全面性”,直接影响学习效果;把“通过习题训练掌握解题方法”类比“模型训练”,说明算法就是AI的“学习方法”,通过反复调整参数优化模型,如同学生通过错题复盘改进解题思路;最后以“考试解题输出答案”对应“模型输出结果”,让学子们清晰理解机器学习“从学习到应用”的完整逻辑。
为了让抽象技术更易理解,刘教授还结合学生熟悉的场景举例:“英语学习APP能根据你的错题,自动推送薄弱题型的练习,这就是机器学习的典型应用——它通过分析你的答题数据(输入),训练出‘识别薄弱点’的模型,再输出针对性练习。”他还提到校园里的“智能推荐课程”功能:教务系统通过学习机器学习分析学生的选课记录、成绩数据,推荐匹配兴趣和能力的课程,进一步印证机器学习“基于数据学习、实现个性化服务”的核心特质。
在应用场景解析环节,刘教授的分享也围绕机器学习展开。学习中,AI听力软件通过机器学习分析错题,定位听力薄弱环节;生活里,图书馆智能座位预约系统通过机器学习预测高峰时段,优化座位分配;未来职业场景中,实习报告辅助生成工具,能通过机器学习学习优质报告框架,辅助梳理实习内容。这些案例让学子们深刻意识到,机器学习并非遥远的技术,而是融入学习生活、实现高效服务的核心动力。
谈及技术挑战时,刘教授同样从学生视角切入。“大家用AI生成作业时,可能会遇到‘答案相似’的问题,这其实和机器学习的‘数据来源’‘模型泛化能力’有关。”他以“用AI整理专业课笔记可能遗漏重点”为例,强调机器学习模型的效果依赖数据质量,也需要使用者结合专业知识二次校验,让学子们清晰认识到“技术应用需理性看待,要守住真实性、原创性底线”。
互动答疑环节气氛热烈。“怎么判断一个AI工具是否用到了机器学习?”“用机器学习辅助专业课复习,有哪些实用技巧?”学子们的提问紧扣技术理解与学习需求。刘教授逐一细致回应,既分享了“观察工具是否能‘自主优化’服务”的判断方法,也给出“用少量错题数据让AI针对性生成练习”的实操建议,现场思维碰撞不断。
讲座尾声,刘教授以“机器学习是AI的‘学习能力核心’,掌握它,就能更好理解AI的本质与未来”勉励在场学子,鼓励大家从“使用者”视角感受技术价值,再以“学习者”身份深耕机器学习,未来成为“创新者”推动技术优化。这场以“学生生活”为纽带、聚焦机器学习的讲座,不仅为学子们搭建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,深化了对AI核心技术的认知,更让大家明确了专业学习方向,为后续探索注入新动力。(文:张成龙 审核:田芳)